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勤于耕、士勤于学”的耕读文化越来越不适应大多数劳动人民的需求。“农”、“士”对立,“体”、“脑”分离,加上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迫使劳动人民走上反抗道路。位于湘东边陲、井冈西麓的茶陵,是毛泽东创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好地方。素以“其性决烈劲直”的茶陵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轰轰烈烈地开展农民运动,为抗击地主武装的血腥镇压建立了革命武装和红色政权(即工农兵政府)。这块烈士染红的土地是井冈山根据地六县之一,湘赣苏区的重点县、模范县。于是红色文化在茶陵形成,并影响深远。大革命时期,茶陵苏区有各类小学47所,其中列宁高小1所,列宁初小20所,平民夜校23所,半日学校2所、女子职业学校1所。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校于1931年12月在秩堂雩江书院(也称毗塘书院)开办,县委书记贺碧如兼任校长,招收学员60~100人,分甲、乙、丙三个班级,设有国语、算术、社会发展史、革命常识、自然、地理等课程,以“为工农服务,为革命战争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为办学宗旨,虽时间不足两年,却为苏维埃政府和红军部队输送干部、战士200多人。学校开展的各类革命竞赛运动和革命宣传活动,深深地吸引和影响全县人民;开展的体育、文化、歌咏比赛,有力地冲击着旧的文化教育制度。这种红色文化乃是新中国建立后的现代文化教育的雏型,为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来源:茶陵县新闻中心
编辑:刘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