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是炎帝神农文化的发祥之地,是吴头楚尾的边陲之地,是茶陵诗派的繁衍之地,也是红色政权的发源之地。茶陵因“炎帝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而得名,炎帝在此开创了农耕文化,留下了许多活动遗迹和神奇传说,上古时期茶陵就有“神农故地”之称。1996年茶陵独岭坳大溪文化遗址的发现和遗址中稻谷粒遗存充分证实了茶陵是我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远古农耕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茶陵“人文鼎盛”,这里历代所建书院达38所之多,可谓湖湘文化的一颗明珠。
宋末元初,著名教育家、著述家、刻字家陈仁子创建的东山书院为湖南三大刻书中心之一,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里有127人举进士,出了两个状元,两个榜眼,两个会元和四大学士。以首辅大学士李东阳为领袖的“茶陵诗派”震撼京城文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茶陵又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之一,毛泽东在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1927年11月28日建立的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被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称之为中国的第一个苏维埃,在中国共产党的建政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建国后茶陵有29位被授予共和国将军,有32位民国将军,有“将军之乡”的美誉。一大批珍贵历史文物风景名胜,使茶陵光彩夺目。徐霞客在茶陵探险留下的“楚游日记”和宋孝宗、刘三吾、肖锦忠、黄庭坚、解缙等留下的诗句,使茶陵流光异彩。
南宋古城墙和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正在申报国家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茶陵铁犀等五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茶陵正在挖掘整理的历史文物有上百处之多。茶陵不愧为一块人杰地灵、名胜秀美的宝地,这里具有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和条件,进一步发掘、整理、保护、提升茶陵历史文化,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摆在了茶陵人民面前。
一、建设茶陵历史文化园。茶陵县名融合了神农文化。以中华民族始祖炎帝在茶陵“教民种五谷”为特征的神农文化,以南宋古城墙为特征的南宋文化,以明首辅大学士李东阳为领袖的“茶陵诗派”、“进士坊”为特征的湖湘文化,以毛泽东在茶陵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为特征的红色文化,博大精深,必须认识、挖掘、提升、开发四大品牌。如何将这些品牌集于一园,融为一体,迫切需要建设茶陵历史文化园。在云阳山脚东阳大道西头选址,建设中华神农文化,湖湘进士文化,茶陵红色文化博物馆,建设南宋文化走廊,建设“名人馆”、“将军馆”、“茶陵诗派”碑林和名胜景点区、生态休闲城。开辟“名城概述”、“文化遗存”、“传统文化”、“今日茶陵”等板块,发掘、展示茶陵历史文化精华。用现代理念,现代科技手段,配以大气磅礴的雕塑和建筑艺术风格,通过招商引资,用市场运作的方法,打造成茶陵一个文化亮点。开辟游园(历史文化园)、游山(云阳山)、游水( 江金钱吊葫芦)环城游,把历史文化园――状元坊――茶陵铁牛――南宋古城墙――茶陵工农兵政府――东门笔支塔和云阳山等几颗明珠串起来,形成一副耀眼的项链,使其成为炎帝陵拜祭和井冈山红色旅游的落脚点和休闲城,发展茶陵的旅游事业,扩大茶陵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保护、完善、提升红色文化景点。特别要保护建设好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列宁学校、烈士陵园、红军村、毛主席力挽狂澜的湖口,高陇战斗遗址等。开辟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炎陵水口建党――宁冈朱毛会师――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红色旅游线,并以此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后代,珍惜历史,继往开来,使后人更好地认识茶陵,热爱茶陵,建设茶陵。
三、抓紧茶陵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弘扬、开发。重视和支持茶陵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工作,逐步实行研究与开发相结合,在历史文化研究会近期编辑出版的《茶陵州志:诠译本》、《李东阳评传》、《李东阳研究》、《毛泽东在茶陵》、《茶陵历代书院》、《茶陵文选》、《茶陵民间文学集成》、《茶陵民间传说》、《三大学士故里》等基础上精编出版茶陵历史文化系列丛书,以展示茶陵历史文化精萃,凸现茶陵历史人文品位,讴歌茶陵这块热土,给茶陵人民奉献一份精美的历史文化精神食粮和文化大餐,教育县民了解精典,传承精华,振奋精神,共建和谐。
四、启动创建茶陵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程。建议茶陵县委、县政府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确定领导牵头组织,抽调相关职能部门和热心熟悉这项工作的同志,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组建精干的办事班子,负责项目论证,规划制订,政策拟定、招商引资,组织实施和创建申报事宜,争取用3年时间,使茶陵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打造茶陵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闪亮名片。
(作者系株洲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茶陵县历史与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向宋文
编辑:刘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