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茶陵,因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而得名,汉高祖五年开始置县。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坊间千百年流传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最值得称道的还是经历八百年的古城墙和她的风雨沧桑史。
1231年,茶陵县令兼军使刘子迈在今茶陵古城选址造城,第二年完工。城墙由坚固的石头砌成。历经明清,南宋的古城规模扩大,清代城墙的周长扩大到3353米多,高6米,垛堞1200多个,城门和城门楼各6座,角楼4座,更楼22座,景楼1座,护城堤723米多。楼亭相望,垛堞相连,气势恢弘。
茶陵古城不仅留下了古城墙,还有一批保留较完整的明清和民国的古建筑,在向世人默默诉说着遥远的过去。
现场直击
悠悠古韵话城墙
走近茶陵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庄严的“迎湘门”古城门与城楼,还有那斑驳的古城墙。你一定会感叹其悠久的历史,不过且慢,这一带是清代新扩建的,真正的宋代石头城墙还在古城里端。
住在城内的70多岁的张姓老人自豪地说,洣江如飘带,汇文江、茶水,半抱茶陵城,因文江、茶水两条支流有时略带浑黄,由此形成茶陵古城“金线吊葫芦”的奇观。走陆路进城,只有迎湘门方向一条道,其它三面城门都建有直通江边的码头。只要城门一关,古城即成“万夫莫开”之势,因此,茶陵历史上是一座非常坚固的城池。
茶陵文物局领导介绍,茶陵是湘东南部的军事要地,南宋时期,湘南一带有农民起义,茶陵首当其冲。县令刘子迈在筑城前,请了不少风水先生,多次选址,才选定这块南、东、北三面环水的“风水宝地”。他为把城墙筑得固若金汤,颇费了一番心思。在洣水沿岸“深基厚垒”,垫松木、垒巨石为基脚,筑成护河堤。在城西开挖护城河,南引洣水导入,北流再汇洣水。形成了傍山为屏,凭江为险,以濠为堑,据城而守的军事防御体系;同时形成了以堤护城,以城防洪,以濠泄洪,以犀示警的堤防体系。这是把军事防御与堤防完美结合的杰作,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人文思想和封建官吏“守土安民”的理念。
古城面南洞开的城门是“星棂门”。出城门就是洣江边的“南浦古渡”,渡口旁边的“南浦铁犀”名贯古今,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因南城墙屡被江水荡决,县令刘子迈铸铁犀重7000余斤,置河侧压之。古城对着云阳山的是紫微门,打开城门,放眼远眺,绵延不绝的云阳山,山峦重叠,美不胜收。
明清时代,茶陵古城又得到扩建,其规模比宋城大了一倍。清代城墙周长扩大到3353米多,高6米,垛堞1200多个,城门和城门楼各6座,角楼4座,更楼22座,景楼1座,护城堤723米多。楼亭相望,垛堞相连,气势恢弘。
寻常巷陌故事多
漫步茶陵古城,看似平常里巷,背后却有许多不寻常的故事。
古城内的“工农兵政府旧址”,原是南宋至清代的州(县)署衙门,徽派建筑风格。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第二次攻克茶陵县城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此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现已修旧如旧。
古城内有保存完好的两座民国银行旧址。一座是“中国农业银行”旧址。30年代的民国建筑,40年代时期,朱镕基的岳父、劳安的父亲曾租用创办了中国农业银行,直至1944年日本侵略军来到茶陵而停办,劳安随父亲在此学习。该房子后被河南马帮租住,1950年左右又再次成立了茶陵县工农速成学校,现为私房。
另一座是“中国农民银行”旧址及附属的长10米、宽8米的金库。“中国农民银行”始创于民国22年(1933年),总部在湖北汉口,蒋介石自任董事长,银行享有军事护照和军用交通的特权,1934年开始设立分行,1949年12月15日,“中国农民银行”随国民党政府迁至台湾。茶陵分行旧址已为陈姓私宅。陈家一位60多岁的老人介绍,他小时候还到过金库,里面的铁门有寸把厚。1944年,日本飞机还向上面投过炸弹。
古城内还有一处颇具规模的民国建筑,为民国时期茶陵县最后一任县长——肖光国所建。该房子座北朝南,三面环水,建于1945年,小红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9平方米,西边建有马房和警卫室。解放后曾为县公安局、法院等单位办公场所,现为前进村6组村民私宅。
茶陵古城,历史上曾为许多文人墨客吟诵之地。从明朝江南才子解缙的诗中,或许能触摸到历史古韵,其一是《过茶陵》:“清江一曲弄晴晖,树色山光绿染衣。正好垂纶寻酒伴,休官便买钓船归”;其二是《夜泊茶陵》:“山绕荒村水绕城,箬蓬藤蕈枕滩声,秋风淅沥秋江上,人自思乡月自明”。
1965年,毛泽东到茶陵的时候,还吟诵过解缙的《夜泊茶陵》诗,他感慨地对当时陪同的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等人说,“我们也是夜宿茶陵呢”,并特意嘱咐张平化找一套茶陵地方志给他看,以满足其38年的愿望。
专家点评
防洪防御合二为一 宋人构思启迪后人
市文物局副局长 李景业
茶陵古城墙分两部分,里端的古城墙是湖南境内现存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宋代石头城墙,外端部分的为明清扩建的。城墙内外系用大条石、生豆浆拌石灰作粘合剂垒砌而成,中间填黄土夯实。尤其值得赞叹的是,南宋的时候,人们就能把防洪工程与防御工程合二为一,确实是一个精妙的构思与杰作,今天仍然具有启迪意义。因此,茶陵古城墙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物研究价值。
茶陵古城内的明清建筑,单体保存非常完好,但如何让古城内的居民树立更好的保护意识,形成连片的老街景,乃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
延伸阅读
茶陵县城演变
茶陵有县(侯国)的建制已有两千多年,城址几度变化,有据可查的有多处。
茶王城 位于茶陵县火田镇莲溪村,是有史可查的最早的茶陵县城。公元前125年,汉高祖刘邦的五世孙、长沙定王之子刘欣,受封茶陵节侯。在一个三面丘冈环抱的山冲,筑了一座土城,史称茶王城。1975年前,人们还能看到残存的土城墙,当时因搞农田基本建设,茶王城土墙被填平壕沟,最后痕迹才消失。
马王城 在茶陵高陇镇与湘东乡的长兴村相邻处。五代十国时期,楚王马殷的孙子马宏芳建造,为的是抵御来自江西的吴国势力的进犯。茶陵是楚国湘东南部的第一道防线。这里至今还残存了三段草漫藤覆的土城墙、一座风雨飘摇的烽火台。
金州城 在茶陵县思聪乡大兴村境内,北宋祥符年间(1008-1016),邓宜任茶陵知县时筑“金州城”,今天还残存城基痕迹。该城据说是毁于一次水患。
鄂王城 今茶陵湖口、浣溪境内。1132年,南宋名将岳飞奉朝廷之命,从江西进入湖南,追剿曹成农民起义军,在茶陵修筑了鄂王城,以屯兵屯粮。该城是一个关隘形成的,属于临时建筑,存在时间不长,旋迁金州城。
石头城 据说,今茶陵城关镇一带,最早在唐武德年间就建有茶陵县城,后废弃。南宋刘子迈在今茶陵旧城建“石头城”,此后近八百年,这里一直是茶陵的县(州)城。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佘意明/文 刘震/摄
编辑:刘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