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重温《祖庵家菜,湘菜之源》一书,湘菜之味、之香,之形、之色令人回味。“湘菜鼻祖”谭延闿承袭茶陵悠久的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将湘菜发展成为地方特色鲜明、规模体系庞大的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历史功绩,在我脑海里历久弥深,挥之不去。
品尝湘菜,品读谭延闿,品味茶陵,总感觉酣畅淋漓,诗意盈胸。
茶陵,在谭延闿的湘菜里,是一碗香喷喷的米饭,让五千年农耕文化的历史厚积、水草丰美的生态地理、鱼米满仓的人文风物,在众口中咀嚼反刍,耐人寻味。茶陵,在谭延闿的湘菜里,是一味香辣辣的生姜,抑或是紫皮大蒜,溢香、亮色、祛腥、清热、解毒、养生的技法和功用,让湘菜香味绕梁,风靡大江南北。
探寻炎帝神农氏在茶乡一带开创农耕的足迹,我们看到,这里似乎到处是稻米、蔬果、水产品和畜禽,从罗霄山脉到云阳山麓,总感觉一路熏飘着大蒜的香味、生姜的辣味、腊肉的炙味……一如屈原《楚辞》所记:“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穱麦,挐黄梁些。大苦咸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胹鄨炮羔,有柘浆些。鹄酸臇凫,煎鸿鸧些。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粔籹蜜饵,有饧餭些。瑶浆蜜勺,实羽觞些。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归反故室,敬而无妨些。”
被几千年饮食文化浸润的茶陵,食料丰富、食俗独特,因为“祖庵家菜”的影响,加上浓厚的本土风味,使湘菜逐步形成了“酸而不酷,辣而不烈,肥而不腻,嫩而不生,清而不寡、浓而不稠,甘而不过,脆而不坚”的主体风格,其中的很多名菜,如红煨八宝鸡、 祖庵豆腐、祖庵鱼翅,堪称菜之精品、上品和珍品,其传播之广泛、影响之悠远,是谭延闿在生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但对于茶陵而言,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文化发展的必然。
被湘菜浸泡的茶陵,其很多特质与谭延闿“祖庵菜”是那样的吻合。茶陵人崇学奉道、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提升了“祖庵家菜”的品位和档次。祖庵菜既体现了茶陵人劲直决烈的人性之美,又蕴含了茶陵人纯朴、善良、内敛的精神内质,它既讲究精细入味,火劲深透,浓淡分明,又崇尚软嫩、香鲜、清淡、浓香和原汁原味。它“味鲜、卫生、营养、科学”的“食理”要求,“养生、真乐、怡趣、谐和”的“食道”归宿,将茶陵的“和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谭延闿备席时,必备一套文房四宝,酒兴之即,吟诗作对,挥笔成趣,广结朋友,以求自由、快乐,完其中和之道。我想,这也许是茶陵人的诗性所赋,就连吃饭,也吃得那样诗兴盎然。
茶陵,在谭延闿的湘菜里,有永远也写不完的诗情、参不透的哲理、悟不透的精神和品不尽的文化。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陈科
编辑:刘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