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好了,村里的致富路子就宽了。”茶陵县下东街道儒仕坪村村支书谭志红感叹,以前没人愿意到村里来投资,自从村道提质改造后,村里成功引进了两个项目,村集体经济壮大了,还解决了20多个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脱贫的路子千万条,但每一条都离不开交通条件的改善。自开展精准扶贫以来,茶陵高度重视交通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采取强有力措施补齐贫困山区交通基础设施这块短板。昔日的“瓶颈路”脱胎换骨变通途。如今,茶陵县的国道、县道、乡道、村道已连成一张张网,延伸至千家万户。
构建循环通道
12月5日,茶陵S345公路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去年,茶陵县成功向省农发行融资3.5亿元,修建茶陵和吕至攸县高和的公路。该公路建成后,将拉动茶陵县严塘、腰陂、思聪等贫困山区乡镇的发展。
“全面小康”的号角吹响,使得茶陵县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够、路网结构不优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因此,茶陵县抓住“建成湘赣边界交通中心县”的发展定位,大胆创新,采取政策资源捆绑投入、市场资源滚动投入、社会资源吸附投入、民生资源捐赠投入等多种方式,强力实施贫困山区交通建设大会战,打通对内对外联系的“大通道”。如今,茶陵县已形成了“2347”交通大框架,为脱贫攻坚奠定了交通基础。
疏通“毛细血管”
“以后在家门口,就能坐上班车了。”近日,看着新修的宽阔道路,茶陵县洣江街道仙源村村民陈晓芳说。由于进村道路狭窄,班车无法进村,村民去县城得走到几公里外的茶严公路上去等车。
一条断头路,往往是制约一个村发展的瓶颈。近年来,茶陵县在打通“最后一公里”上精准把脉,精准发力,不留死角,大力实施农村“边界路”“断头路”畅通、村组窄道提质改造、安全生命防护、危桥改造等系列交通工程,以及“一五十百千”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畅通农村路网的“毛细血管”。
“以前的羊肠小道,晴天灰、雨天泥,自己种出来的蔬菜要背个把小时才能到菜市场;现在村里开通了坑荷班车线,来一辆卡车就把一地的菜都拉到县城。”仙源村村民满脸喜悦地说,打通最后一公里,村民抬脚就能坐上公交车。
不仅仙源村村民出行方便了。在便捷的交通带动下,儒仕坪等贫困村的水果蔬菜在地头卖上了好价钱,昔日闭塞的沿河等贫困村如今活力盎然。道路的修通,吸引着外务工人员争先恐后回家乡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百姓脱贫致富。
助推产业振兴
前些天,冬雨绵绵,寒气逼人,却是湖口镇厂江村村民们最忙碌的时候,他们要趁着这个季节,将近10万株茶苗栽种下地。
产业围绕公路转,公路围绕产业建。厂江村青台山拥有50亩野生古茶群,适宜发展茶产业。为支持该村发展,茶陵县将厂江村的进村公路由过去的3.5米扩宽到5.5米。在交通的助力下,厂江村茶产业蓬勃发展,茶叶种植面积将达到500亩。
不仅仅是厂江村,随着通村通畅工程的稳步推进,茶陵县的现代种养业、旅游业、服务业均有了长足发展。茶陵县逐步形成了以秩堂、高陇等乡镇为代表的茶叶、脐橙、中药材产业;以虎踞镇为代表的大蒜、生姜产业,以马江、枣市、界首等乡镇为代表的食用菌、蔬菜产业。
旅游路、资源路的建设,同样是茶陵县交通部门确立的优先发展重点。如今,茶陵县通过旅游扶贫环线参与旅游发展项目的农户达到61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6户。启动10个贫困村旅游扶贫示范建设,23650人将在旅游扶贫中收益,其中贫困人口3284人。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唐艳丽 罗福华 尹美林
编辑:刘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