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第七期】《老家的水井》
2025-10-28 15:29:07 字号:

【第七期】《老家的水井》

1e5d6d94087a61044e4f0c8b301821de_c112e23c-6442-45f7-b4a8-43f9eab16eb2.jpg

老家的水井

作者:韩晚香 播音:张雨嘉

我的老家在山区,山区的沟沟壑壑里,扒开腐烂的落叶下面,总能找到或大或小的一股水源。

八十年代初期的老家,生活贫困。点煤油灯、挑水、用手电筒等是普遍现象。在电灯和自来水没有普及前,家家户户可都是点煤油灯照明和水井挑水喝的。自从农村用电灯替代了煤油灯后,自来水也慢慢地普及起来。但在我内心深处,仍是怀念用肩膀挑水喝的日子。

我们住的地方只有五户人家。山区缺这个缺那个,但唯独不缺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说,山林与水源该是突出的代表了。我们这几户人家共用一口方水井。

这口方水井呢,坐落在房子旁边的山沟里,是我的三姐和邻居家的大儿子在沟壑里找到并开挖出来的。那时,新房子建在小山坡上,唯独就近没有水喝。于是,两个少年就扛了耙子撇开厚实的落叶层,开始找水源。水源找到后,就通知家里的大人一起开挖,然后,一口方方正正的,四周用砖砌好的约一米宽、一米深的水井就挖好了。水井三面环山,只在落脚的这一面,放置了二块大青石,供取水时放水桶用。

我们从七八岁就开始挑水。起先力气小,只能用较小的铁皮桶担水,从半桶到满桶,都是挑着日子长大的。大人们呢,却是用自家木匠做的大木桶挑水。农村的孩子,个个都长着一双勤快的双手,家务活自是不在话下。许是见多了大人们的劳累,每天傍晚放学后,便会自觉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这一来二去,挑水就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家务活了。

那时是黄泥巴土路,去水井挑水还得下一个倾斜的陡坡,再沿着山沟开踩出来的小路走到水井处,碰到下雨天,土路打滑,挑着水慢慢爬坡不光费力,还常常累得气喘吁吁。我们就提来煤渣子,铺上一层,踩上去滋滋地响,可解压了。可喜的是大晴天的时候,我们小孩子总是做什么事都喜欢争强好胜,样样都想争赢,以博得家人的夸赞。傍晚放学,书包放下后,拿上套了挂钩的扁担,勾上两铁桶就往水井跑。抢在前面的总是哼哼哈哈,小曲唱晚。来得晚的就愤愤不平地在后面排着队抿嘴等候。口渴了,从水井里打一桶水上来,放在大青石上,双手抓住桶沿,撅起屁股就倒着在桶里喝了起来。这时,水桶中的自己,无论怎么看,都像一只有着大鼻孔的猪脸。可这有什么呢!水喝完了,那打湿了的前额长发一甩,用手把鼻子与嘴上的水一抹,飞快地担了桶往家赶。

也有出其不意的某个干旱的夏天,水井里的水小得很,挑水就会转变成抢水。小朋友间完美的塑料花友谊一下就解散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先恐后,斗得面红耳赤。一口小小的水井,就变成了战斗场,贮存在水井内的水就会被舀得混浊。然而,孩儿的脸就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有一次,我们看到水井底有一条灰蛇,大家都不敢上前打水,互相关照着,提醒着,塑料友谊瞬间又紧紧地粘合在了一起了,纷纷凑了过去 ,看那蛇是死的还是活的。我们在水井边杵着,看了半天,那蛇像睡着了般一动不动。有人就拿了长一点的枝条来,伸到井底去,它却又慢悠悠地顺着井底的水源口钻到地底去了。又等了好长时间不见它出来,于是就多双眼睛紧盯着水井,等所有人取完水后再一同结伴回家去。

大人们说,那水井里的可不是蛇,是龙,龙嬉水。水井不旱,龙不出来,但凡出来,估计就碰到干旱的年份了。哪样真假,我们小孩子也不懂。只是想不明白,明明看到的是一条蛇,怎么就变成龙了?之后,又在水井内见过几次蛇,却惊奇那蛇怎么总是长不大,还是原来般大小。也没有印证到大人们所说的干旱年份。也许,我们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家务活身上了罢。只是后来,水井里的水变得更大了,更甜了,清澈透亮。溢出水井外的水流之处,还长出了许多的水生植物。绿色背壳的乌龟也躲藏在了水游草的下面。我们也用不着抢水生活了,那井底的水变成了一股大清泉,夏天可以泡西瓜;冬天,水面雾气袅袅,可以暖和手。有心的大人,从家里拿了碗来放在水井边上,方便路过的行人取水喝。还在水井不远的下游挖了一个大坑储水,用来洗菜洗衣服,这口水井也就成了我们几户人家的生命之泉。

后来,渐渐地有了电灯,再后来又有了自来水,那种用煤油灯的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但我总觉得,即使有了更为方便的自来水,那水却不如水井里的水清爽甘甜。

四年前,我回老家去,修缮一下父母的旧屋。打算下到杂草丛生的水井边去取水。在此劳作的邻家舅舅说:“哪里还有水井?早就掩埋了。他们在这里修了一条泥巴路,把水井用泥巴埋了。”一种叹惜。

我愣在那儿,那是多好的一股清泉啊。它陪伴了我们那一代人在这里成长的多彩岁月。只是修路的人却也不太地道,明明可以给人以方便的水井,为什么要掩埋它呢?

底部图1.jpg

来源:茶陵融媒

作者:陈 欣

编辑:黄云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